- 发布人:宣传部
- 时间:2023-07-14
- 点击:962
- 来源:
7月14日下午,首届江苏青年技能周新闻发布会在盐城技师学院举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建方介绍江苏技工教育情况,并介绍全国首个省级技工院校就业质量白皮书相关内容,宣传中心主任孙李悦主持发布会,盐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四级调研员刘江介绍盐城技能人才培养情况,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校长张兵介绍学校高质量发展业绩。
李建方介绍,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服务企业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导向,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着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
李建方表示,江苏技工院校坚持面向就业办学。优化技工院校结构布局,全省共建成技工院校117所,其中技师学院38所,万人规模技工院校3所,学制教育在校生27.6万人,每年7万名毕业生中,34%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就业率达98.5%以上。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成一体化教学场地2506个,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7.3%,推动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
江苏技工院校坚持服务产业办学。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链、拓展人才链,专业与地区主导产业匹配度达70%以上。大力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重点面向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技工院校建设制造类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3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75个,年培养制造类毕业生3.78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2%。创新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与华为、京东、科大讯飞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造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建成数字技能类专业129个。
江苏技工院校坚持社会协同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校、校企、校社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打造数字协作、区域合作、产业创新等各具特色的产学研用“技联体”23个。与1830家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班2005个,共建实训基地1567个,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8.1万人。
江苏技工院校坚持资源集成办学。强化政策赋能,推进解决技工院校教师招聘、绩效工资、生均拨款、师资研修等关键问题。强化教学赋能,建成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20所、品牌特色专业群25个、一体化名师工作室40个。强化培训赋能,每年围绕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培训40万人次。强化评价赋能,指导85所技工院校备案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年评价发证数占全省总数近50%。强化竞赛赋能,技校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7金8银3铜,在近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3金4银2铜,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获得第44届世赛阿尔伯特大奖,盐城技师学院学生余守安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
李建方还介绍全国首个省级技工院校就业质量白皮书内容。白皮书由综述、报告说明、问卷分析、总结评价和改进举措四个章节组成。全面分析了江苏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学校育人和企业用工、学生专业和从事职业间的关联性、适配性、差异性。白皮书认为,江苏技工院校毕业生初始就业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服务产业、促进就业成效较为明显。50%以上服务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分别有超过10%和接近30%的毕业生供职于国家、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二是毕业生薪酬待遇水平相对合理。毕业生薪酬福利满意度超过90%,因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刚满一年,水平相对合理。三是校企生三方总体评价较高。75%的毕业生对专业和职业表示认可,近85%的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吻合或相对接近自己的职业预期,97%以上的企业对技工院校输送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给予充分认可、对技工院校的培养水平表示满意。
李建方表示,下一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重点围绕高水平技工院校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引导广大青年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将统筹优化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独具特色、全国一流的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聚焦就业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先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工院校与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共建,提高技工教育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深入落实《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公务员招录、参军入伍、企事业单位招聘、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应学历待遇,促进公平就业。
刘江表示,盐城历来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推出了“515”和“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意见、优化提升黄海明珠人才政策等系列政策文件,包括盐城市“十四五”人才规划都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当中,特别是将技师班、高级工班享受和大学本专科人才同样待遇。先后出台了《盐城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为全市培养技能人才1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35万人,为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刘江介绍,盐城努力搭建技能人才大舞台,构建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近几年来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354场,带动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超10万人,2万名精工巧匠通过技能竞赛成为高技能人才。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发布数字技能职业(工种)目录 55 个,将其中 13 个职业工种纳入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技工院校新增数字技能专业 8 个,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新增备案数字技能评价机构 17 家。
刘江表示,盐城还注重打造技能人才强引擎,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享受国务院特殊岗位津贴4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2人。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8个,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7个。荣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个、银牌2个、优胜奖2个,全国技能大赛第一名23个。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赛上勇夺特别赛金牌,实现盐城本土培养选手世赛夺金的历史性突破。
张兵介绍了办学总体情况。盐城技师学院是省首批重点技师学院,已有65年的办学历史,是全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高、培养模式最丰富的技工院校。目前,校园占地面积近700亩,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设置10个二级学院,开设44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人社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争当江苏技工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大胆探索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江苏技工教育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努力为全国技工教育改革提供盐城方案、盐城样板。
张兵还从四个方面介绍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突出业绩。
一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人才培养量质双升。始终坚持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推动凝聚“弘扬铁军精神,培养一流技师”“办有温度的技工教育,育有情怀的时代工匠”和“眼中有方向、心中有情怀、手中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时代共识,引导广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是积极争取多元投入,发展根基更加坚实。近三年教学设备投入达2.5亿元,总值超过学校前40年总和,海洋路校区一期工程新建10万平方米圆满收官,两个校区10个二级学院布局优化调整如期到位,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形成市场需求旺盛、学生就读意愿强烈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稳步向前。现有教授级讲师30人、高级讲师19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职业教育专家4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专家8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江苏大工匠”1人,“江苏工匠”6人。专业含金量不断提升,有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5个、省示范专业8个、省重点专业29个、省精品课程30个。连续承担3届世赛集训任务,近几年集训基地和学校选手荣获世赛2块金牌、3块银牌,荣获国家一类大赛一等奖9个,全省一类大赛第一名46个。
四是丰富拓展办学功能,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与盐城国家高新区等7个重点园区签署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盐城市23条产业链112家“链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京东等多个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组建产业学院;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近6万人次,技能评价近7万人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超5000人;积极履行国家使命,选派6名骨干教师、捐赠近300万元设备,完成西藏、新疆、青海对口援助任务。
张兵表示,学校将以承办首届江苏青年技能周活动为新的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省重点技师学院的使命担当,不断彰显技能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为江苏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撰稿 xcb 审核 李立新 摄影 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