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Apple
- 时间:2018-03-21
- 点击:1124
- 来源:汽车工程学院
建设制造强国,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工匠”是基础,职业教育是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领域,从手工劳动时代的传统学徒制,到新世纪以来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始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着眼于提高工匠素质能力,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健全培养体系,在培育“工匠精神”、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当代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地方,我们却无法保证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够顺理成章地成长为某一行业里面响当当的“大国工匠”。究其原因是入学初衷不一,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人由于自身心理或社会现实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毕业以后断然放弃所学专业另入他行,这是目前我国基础性制造技术人才紧缺的内因。无“匠心”,不“工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国工匠,除了要具备足够的理论与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一种至关重要的“工匠精神”。唯有具备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且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大国工匠”。
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匠心”,这一刻不容缓的话题摆在了我们职教人的面前。对此,汽车工程学院刘锋院长带领全院教工,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做好了工作。
一、加强宣教力度,树立榜样力量
汽车工程学院利用宣传橱窗、文化海报、主题班会、黑板报等营造氛围,让同学们接触了解工匠精神;同时邀请悦达东方4S店维修主管陈大文、东风日产销售经理王大伟、奔驰之星盐城旗舰店售后主管居世龙等各个汽车领域的年轻优秀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结合他们自身的成功经历,引导同学们培养匠心。发动汽车工程学院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运用朋友圈、家长微信群等网络资源,积极宣传我校在世赛、国赛、省赛等各个层面技能大赛上所获得的荣誉,以及优秀毕业生事迹,让更多的人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兴趣
汽车工程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时刻对接岗位需求,真正做到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培养“心灵手巧”的大国工匠。除开设正常的专业课程外,还将技能培训纳入到第二、第三课堂的素质教育中,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另外结合国家、省市等技能大赛的标准,开设汽车技术、车身修复、汽车喷漆、焊接技术等技能强化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为培养未来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三、瞄准职教前沿,提升办学层次
汽车工程学院积极学习、引进英国等制造强国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结合英国汽车工业协会(IMI)所制定的职业标准,创办中英合作IMI国际班,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能从事高档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业务接待、维修质量检验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把培养“大国工匠”落实到具体实处。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多年来,汽车工程学院全体教工,一直不忘育人初心,传承职教使命,时刻以培养学生匠心为己任,终生以帮助学生圆梦为目标。做为一名职教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为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而奋斗!